智慧父母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早教天地 > 智慧父母 > 正文

如何培养孩子的秩序


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,有始有终,把自己照顾得妥妥当当;而有的孩子却丢三落四,总要老师、父母跟在后面操心。这便是常见的“秩序感强”和“秩序感弱”的表现。

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秩序感。

1.什么是秩序感?

“秩序感”即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,也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思路,又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养成,还是一种人和事物关系的建立。

对于孩子来说,秩序感是孩子内在的需求,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需要秩序感。孩子们需要通过在这个有序的外界环境中,认识外界事物。秩序感的建立是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。孩子出生一直持续到两岁多是对秩序感最敏锐的时期,孩子的秩序感促使他们认识身体中不同的部位,以及部位之间的关系,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与环境中人和事物关系的了解。所以说秩序感对孩子极其的重要。

2.孩子的秩序敏感期

孩子在成长到2岁半至3岁左右时,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,这时孩子的人格就会独立起来,就会形成自己的性格。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处在于秩序的敏感期了。家长们会不会感觉在一段时期之内都不敢去动孩子的物品,如果装一个玩具,孩子会极力主张自己装,如果有人帮孩子装好了或者哪怕只装了一点,孩子也很生气要把玩具拆掉要求自己重新装。

还有睡觉时,孩子会习惯父母在什么位置,如果一旦被打破,孩子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让父母换回来。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。

因为孩子需要用自己所认识到、感受到的方式与环境建立链接,建立秩序,他们完成一件事情会有自己的计划和步骤,如果这时候成人随意打破孩子的秩序,就会让他们很痛苦。

3.什么是敏感期?

敏感期是生物早期处于个体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,是为成长过程获得一种特殊品质而具有的暂时的倾向。儿童的敏感期在6岁前会特别的突出,这些特殊的品质例如有: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、孩子的语言能力、孩子的运动能力以及孩子的秩序感等等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敏感期,其中秩序的敏感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经历。

4.如何进行孩子秩序的引导

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: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有秩序、合乎常理的环境,而在环境中最重要的三部分是:人、事、物。

其中的人是指成人在照顾孩子时放慢节奏,给予孩子耐心,接纳孩子的行为结果。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需要家长恒久的耐心,从一个行为到一个习惯,这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让孩子一次把玩具放回原位很容易,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放得整整齐齐,做到很细心会比较困难。有研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要21天,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时间,所以当家长培养孩子秩序时需要经常提醒孩子,不然孩子会很容易又回到“老习惯”上,这需要家长们坚韧的耐心。

事是指生活作息正常。先找出孩子的生活节奏,让他们的一日生活有基本的秩序:什么时候起床,起床后要洗脸;什么时候吃饭,吃饭前先洗手,吃完饭要刷牙;什么时候睡觉,睡觉前阅读绘本等等等等。当这些所有的行为变得有序之后,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
物是指东西有定位,不经常变动孩子生活中的摆设。比如说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,东西用完要归位,孩子的物品有固定的属于他的区域,成人没经过孩子的允许不随意动他的东西。例如:玩具放在玩具箱里等等,让孩子对物品有定位,逐渐养成收拾东西、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。

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,家长们在家庭中要为孩子建立有序的环境,只有当我们提升了整体的家庭环境,才会给孩子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。当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生活,他们能够极快地适应环境,区别物品之间的关系,知道每一个细节能被自己支配,拥有安全感,这会让孩子受益一生。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